作品声明:个人观点、仅供参考股票配资专家门户
近些年来,总是能从网上看到一些老人倚老卖老的消息,着实令人火大。
每当在网上看到这种事,人们经常会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“老而不死是为贼”,来批评这些人。
然而,孔子说的这句话,却并不是这个意思,他自己不也是老人吗?况且他也没遇到过上述的问题,那么他到底为何会这样说呢?
孔子与发小关于这句“老而不死是为贼”,其实有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它的意思,也误解了孔子对于老人的看法。
儒家学说一直推崇“尊老爱幼”,孔子怎么会对老人有这么大的恶意呢?
况且孔子自己也是老人,他再怎么狠,也不会把自己说成是“贼”吧?
展开剩余91%要想弄清孔子说这句话的理由,还得从他的一个发小说起。
众所周知,孔子是鲁国人,他从小就在鲁国长大,他小时候的玩伴也都在鲁国。
孔子十几岁的时候,经常会去别人家的葬礼上帮忙,葬礼上不仅可以白吃白喝,还能赚到工钱。
这天,孔子又去参加了一个葬礼,这个葬礼的主持人是逝者的朋友,他是专门从洛阳赶来主持好友葬礼的。
孔子从这位主持人的言行举止中,判断出此人定然不凡,于是便主动找到他,向他请教主持葬礼的礼仪。
这位主持人不是别人,正是老子李聃,孔子一生中曾三次向老子问“礼”,这是第一次。
老子见这个年轻人如此好学,也没有藏拙,便将自己知道的“葬礼”都教给了孔子。
从此之后,孔子也就有了当葬礼主持人的资格。
后来孔子不满足这一点知识,他想要知道更多,也想做到更多,于是便离开了家乡,周游列国去了。
孔子在外面游历期间,学到了很多知识,还收了不少徒弟,而且他还去洛阳拜见了正在上班的老子,并且从老子这里学到了很多。
很多年之后,孔子再次回到鲁国,再次回到家乡,再次见到了自己的朋友。
孔子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叫原壤,孔子回来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去见了他。
在那个时代,会有很多年轻人因为战争英年早逝,万幸的是,原壤还完好无损地活着。
在很多人眼里,孔子小时候就不是个正常人,因此愿意跟孔子一块玩的人,也都不是等闲之辈。
在别人眼中,原壤也是一个怪胎,不过孔子能看出他心中的善良,愿意与他在一起交流,这也许就是两个“怪胎”之间的惺惺相惜吧!
孔子到原壤家里的时候,原壤正在照顾自己的母亲,他的母亲生了重病。当时没有什么治病的好办法,只能看个人运气的好坏。
很可惜,原壤母亲的运气并不好,在几天后就去世了。
原壤知道孔子能当“葬礼主持人”,于是便请他来帮忙。
孔子对好友的遭遇很是同情,自然也没理由拒绝,于是便带着几个学生赶到原壤家里,跟原壤一起处理丧事。
原壤的母亲其实早就为自己准备好的棺椁,但是却一直没用上,现如今搬出来用,里面都有些脏了。
孔子觉得这样脏着不好,于是便打来一桶水,打算洗洗涮涮。
就在孔子卖力地刷着棺材时,原壤走了过来,他对孔子说:“你走了之后,我很久都没有唱歌抒怀过了。”
孔子还没来得及说话,原壤就在一边唱了起来。孔子非常尴尬,只能装作没听到,默默地走开。
但是原壤并未因此而停下歌唱,反而是越唱越起劲。
孔子带来的学生都看不下去了,他们跑来问孔子:“您不去劝劝他吗?不可以让他停止歌唱吗?”
孔子也很无奈,他对学生们解释说:“我听别人说,没有失去的亲人才能叫亲人,没有失去的老友才能叫老友。”
孔子的意思是,原壤的母亲都去世了,他要是想唱就让他唱吧,反正当事人都已经去世了,再也无法知道这件事了。
而站在孔子的角度看,他这位老友还活着,如果他现在去扫兴的话,可能会失去这位朋友,所以股票配资专家门户就先由着他来吧。
《礼记·檀弓下》: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,其母死,夫子助之沐椁。
原壤登木曰:“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。”歌曰:“狸首之斑然,执女手之卷然。”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。
从者曰,“子未可以已乎?”夫子曰:“丘闻之,亲者毋失其为亲也,故者毋失其为故也。”
圣人与朋友孔子帮着原壤刷干净棺材后,又帮着他将母亲放了进去。原壤家没什么亲戚,因此也不用专门派人去报丧,只是请了几个街坊邻居过来。
孔子按照自己学到的礼法,为原壤的母亲举办了一场十分标准的葬礼。
事情结束之后,两人又回到了普通的生活中,孔子每天教徒弟,原壤每天去田里种地。
这天,原壤来找孔子,邀请孔子一起去集市上转转,孔子答应了。
第二天早上,孔子拄着手杖来到了原壤家,而原壤已经坐在门槛上等着他了。
原壤两腿叉开且伸直,坐在门槛上等着孔子。
孔子看到后便开始调侃他:“你这小子,小的时候就目无尊长,长大了之后更是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地方,你老了之后肯定是个祸害!”
孔子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。
原壤听完孔子的调侃也不生气,站起来锁上门之后,就跟着孔子一起进城了。
这句“老而不死是为贼”就出自这里。
《论语·宪问》:原壤夷俟。子曰: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是为贼,以杖叩其胫。
这样看来,老子说的这句“老而不死是为贼”,其实是在调侃原壤,说他小时候不怎么样,长大之后不怎么样。这样发展下去,等原壤老了之后,那肯定是更不怎么样。
所以孔子说这话的初衷,其实是在强调自己这位朋友的“失败”人生,跟老不老关系不大。
如果将这句“老而不死是为贼”放进当时的语境里,其实很好理解。
但是如果将其单独拿出来的话,就显得有点歧义了,而这也是令人们误解这么多年的原因。
其实只要仔细想一下,就能发现这句话里的破绽。
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,向来比较推崇孝道,三纲五常中就有“父为子纲”这一项。
儒家学说里的“孝”,甚至都能称得上是“愚孝”了,身为“儒家始祖”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这种不尊敬老人的话呢?这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“老而不死是为贼”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:年轻的时候不怎么样,老了之后就算不死,也将是一事无成。而并非人们以为的“老了之后不去世就相当于盗贼”。
所以,以后就不要用“老而不死是为贼”来指责别人了,因为这句话根本就不是那个意思!
发布于:山东省和业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